陈丙光画展
前 言
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广东画坛,一直交织着坚守传统与折中中西的两种绘画潮流。以赵浩公、黄君璧、邓芬、卢子枢等人为代表的广东“国画研究会”和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画派”,成为这一时期广东画坛并驾齐驱的两大主流。到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因为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岭南画派”跃居广东中国画坛之首,独领风骚;而广东“国画研究会”则日渐式微,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不再被人提及。在此情况下,散居于香港、澳门的李凤公、黄般若、邓芬、台湾的黄君璧和广州的卢子枢、卢振环等人仍然能守望最后一片领地,秉承中国传统绘画之学脉,以微弱之力发出弘扬国粹、阐发国光的艺术呼号。虽然由于受时代及其他条件所限,他们不再像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样成为广东画坛的主力,但在各种艺术潮流汇聚的中国画坛,喧嚣的氛围并未使其迷失方向。相反,他们及其所培育出的弟子们均以其独有的画风,传承着广东“国画研究会”所倡导的艺术理念,成为岭南画坛的一道风景线。邓芬的嫡传弟子陈丙光便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
陈丙光本籍广东东莞,出生于香港,其艺术生发之地集中于香港、澳门,艺术活动则遍及美国、英国、法国、澳洲、新加坡、荷兰、瑞典、意大利、德国、奥地利、比利时及中国台湾、广州、南京、东莞等地。从其活动历程来看,陈丙光更有可能受到西洋画影响,并走向折中中西之路。但事实上,在其所擅长的中国画领域,陈丙光和其师邓芬等人一样,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迁,艺术思潮如何日新月异,他都能在自己精心营造的艺术视野中耕耘,因而成就了我门现在所见到的独特艺术形象。
陈丙光擅绘花鸟,尤以竹雀著称。其师邓芬有“邓芬三笔雀”之美誉,言其所绘小雀笔简意绕,寥寥数笔即能生动传神。陈丙光能传其衣钵,所绘小雀简洁明了,墨韵、赭色与线条相参合,简单的几笔即能将小雀的飞、鸣、食、宿、立等各种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得业师之真传。
陈丙光所写竹,无论朱竹,抑或墨竹,均以大写意为之。竹之偃仰百态,在其笔下,栩栩如生。或风竹,或雨竹,或宁静之竹,形态各异,无一雷同。清人汪之元在其《天下有山堂画艺》中说:“墨竹之妙,必须摹仿前人墨迹,风格潇洒,豪迈绝伦,方可得其精微。独是神理流动,险绝欲飞,乃从天骨中流出,正如气韵必在生知,禅家谓无师智,不可强也”,看陈丙光之竹,可知其“天骨”与“气韵”皆备。在肖形之外,别具一番意趣。
陈丙光于竹雀之外,蔬果、荷花、杂卉、金鱼、寿石、耄耋(猫蝶)、雄鹰、雄鸡、芭蕉、木棉等,也允为擅长。其中,所绘墨荷,尤为人所称道。
陈丙光所写墨荷,多为残荷。“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中国画中常见的文人意境,陈丙光在前人基础上,泼墨写之,以破笔晕染,将浓淡深浅之墨色相融合,颇能得青藤之遗韵。罗叔重称其“荷花数叶,翠盖依稀,江雲卓约,线条赋色皆性。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者,可为此请咏之”,观陈丙光所绘多件墨荷佳作,可知罗氏所言不谬。
陈丙光也兼擅瓷画。他所绘瓷画,涉及釉上、釉下彩。和宣纸作画不同的是,瓷画在颜色的调配、运笔的掌握方面,都有相当的难度。陈丙光能力避其难,以潇洒之笔运用于瓷板、瓷瓶之上,与宣纸画相比,未遑多让。尤为有趣的是,他所绘瓷画,更添一种拙趣与老辣。
和很多艺术造诣深厚的画家一样,陈丙光也长于书法。所写小帧画幅上之题跋,大多与其师邓芬极为接近;而擘窠大字,则运笔大胆,飞舞灵动,一种磅礴之势,跃然纸上。其他如篆书、行书、草书等,均挥洒自如,得大自在,似有以画笔入书,书中有画之态。
陈丙光是活跃于二十世纪后期、二十一世纪前期的传统派画家。他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以意写形精神。在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创作实践中,抒发蕴涵内心深处的笔情墨趣。这样的书画家和他们的作品已经不多见了。在受到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新时代,在传统文人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时代,认真地检读陈丙光的绘画,就会发现,其意义已经超越其绘画本身。
朱万章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
广东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