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联系我们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要闻

展览|在岭南会领略“567瓷”的独特魅力

信息来源: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 时间:2024-09-07 作者: 字体: [大] [中] [小]

  秋季已至,暑意仍存。走进二沙岛广州岭南会展览馆中,满目清爽,心情为之一畅。

  这是正在展出之中的“时代印记——景德镇567艺术瓷器展”。89件(套)作品,涵盖雕塑瓷、陈设瓷和挂壁瓷画等多种形式,以与当下人们惯常看到的风格特征不同的独特韵味,勾勒出一个时代工艺之美的精彩侧面。

  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篇

  中国的陶瓷生产规模居世界首位,而景德镇则是最重要的陶瓷生产中心之一。景德镇因宋真宗赐名而来,陶瓷作为景德镇的主要产业历经千年,自宋以来历经元明清,景德镇的陶瓷不仅作为中国的象征,也作为中西陶瓷文化交流的桥梁。

  “时代印记——景德镇567艺术瓷器展”聚焦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一段重要时期,也即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这30年中,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从分散到集中,工艺的创新转型也出现了重要的突破,推动中国艺术瓷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那时轻工业部下辖的国营大型瓷厂主要有红星、宇宙、为民、艺术、建国、人民、红旗、光明、东风、景兴、新华、红光、雕塑、曙光,这14家国营瓷厂使用统一的底款。此外,位于景德镇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生产的瓷器也被划到“567 瓷”里面。

  “567瓷”被视为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重要历史“文献”,这不仅因为其特定的时代性,也因为其在艺术和工艺方面被提升到了全新的水平,成为又一个“美的高峰”。大批精湛的艺术陶瓷漂洋过海,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收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收藏机构和个人手中。

  当时国内在制瓷业方面引入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同时大力投入与陶瓷工业密切相关的冶金、化工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一批老艺人过去“秘藏”的配方也公之于众。陶瓷工艺美术在取得突破了胎釉彩料配方的理化指标科学定量化的技术瓶颈后,迅速提高了陶瓷的胎土、釉面、彩颜料、器型、文饰等瓷器鉴赏的各组成要素的标准。全新风格的釉下五彩等代表性品种得以创烧,走在了国际艺术陶瓷的领先行列。

  从传统中走来 大胆突破创新

  瓷质坚硬朴实,风格简约大气,颜色鲜润光亮,字体有棱有角,底部干净整洁——这可能是很多人看到这些瓷器时的第一印象。再细细一看,更会感觉到它们与当下艺术陶瓷有许多“不一样”,更多地带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底子。

  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副会长、著名鉴藏家钟锦恩是这批展品的提供者。他告诉记者,这一时期艺术陶瓷在题材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变化,广大劳动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成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从而让大家一看就感觉到特别亲切。  图片

  《草原小姐妹》  图片

  《自己上幼儿园》  图片

  《值日生》  图片

  《美术学生》

  从现场的展品中也可以看出,虽然这些“567 瓷”仍是以“人物 、山水、花鸟”为主,但是这几大类型中描绘的内容大有不同。比如为保护集体羊群而负伤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斜挎着绿色书包“自己上幼儿园”的小女孩、正在缝补衣服的少先队员、奋笔作画的美院学生,都是朴实无华的身边人物、日常场景,没有距离感。  图片

  《窦尔敦》  图片

  《三岔口》

  很多人物又是从其他的传统艺术门类中走出来的。比如著名的京剧人物窦尔敦,那句“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大家耳熟能详。瓷塑借鉴了京剧的脸谱手法,将这位“侠客”塑造得正气凛然,让京剧、陶瓷两门国粹元素与具有世界性的艺术雕塑语言融为一体。

  同样是古代人物,《花木兰》的表现又别具一格。老艺人将英姿飒爽的整体感和精工细作的细节刻画有机结合,以精到的彩绘、饰金等手法展现出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形象,借古喻今地颂扬了中国女性的崭新时代风貌。钟锦恩说,这件作品最难烧好的地方是马腿,因为要让几条腿既有奔驰的动感,又要保持良好的平衡,在烧造过程中十分不好控制。

  重视交流合作 专注于艺精益求精

  钟锦恩说,当时为了提高艺术陶瓷的创作水平,各地的陶瓷艺人和科研人员也进行了许多深入交流。展览中的《红线盗宝》就是这种交流的产物。  图片

  《红线盗宝》

  当时在周恩来总理拯救民间文化遗产的号召下,天津“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先生携高足郑于鹤于1956年来到景德镇,与名家曾龙升先生交流切磋,创作出《昭君和番》《红线盗宝》《将相和》等一批经典历史题材瓷塑,对当时恢复景德镇传统瓷塑技艺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图片

  《护士日记》

  展览中有一件护士造型的人物瓷塑,左肩背着红十字医箱,身穿当时流行的湖蓝色列宁皮装,脚蹬黑色雪地靴,素朴、明快中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给人以直接而单纯的艺术享受。类似题材的作品在广东枫溪瓷塑中也有展现,其原型应当是出自江南电影制片厂的影片《护士日记》中的女主角王丹凤。

图片

  《西游记》

  当时,大批精湛的艺术陶瓷漂洋过海,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收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收藏机构和个人手中。展览中的一件《西游记》,师徒四人精神抖擞,不畏艰辛的乐观精神跃然眼前。这一题材的瓷塑在20世纪60年代由陶塑美术家曾山东创作,畅销海内外。由于四人一马规模颇大,不仅烧成难度大,全品保存至今也颇不容易。

  展览中展出的花鸟作品与传统的花鸟图式相比,更侧重于写实,风格精简。一组花鸟瓷板挂屏中,喜鹊的翎毛根根清晰又层次分明,秩序井然却又丝毫不显枯燥,显现出作者高超的功力。钟锦恩说,当时的生产模式更强调分工合作,通常是各人负责一部分内容,互相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一件作品。这种模式让创作者可以更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领域,精益求精。时至今日,这种创作态度和合作模式仍然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文/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